我们在日常念诵、放生等很多时候,都在念《心经》,如果在念《心经》的时候,却不明白它的意思,就只有念诵的功德,而没有其他的价值,这样就多少有些遗憾;倘若能在念诵的同时,也懂得它的内在含义,就会具有更大的意义。
我们的生存压力为什么这么大?生活节奏为什么这么快?除了一些客观因素之外,更多的是和自己的欲望有关。如果我们的欲望没有那么严重,对生活水平的要求没有那么高,不攀比、不虚荣,则付出也不需要太多,这样生活节奏就不需要太快,生存压力也不会太大,就有时间用于闻思修行,做到物质与精神生活双丰收。 所以,适当地放下物欲,努力修行,也是自给自恩。
每个众生,都经历过成千上万轮的十二缘起。尽管如此,但在这些过程当中,由于我们没有作任何准备,所以至今它仍然没有停止。没有停止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,以前在经历十二缘起时,我们缺少了面对它的方法,以至于直到今天,问题一直未能解决。
帮助众生不能以闻思修作为代价。如果放弃闻思修,去帮助众生做一些不是很重要的事情。虽然表面上看来是在帮助众生,是在做一件好事,但是实际上却放弃了更重要的利生之事,从长远来看,这是得不偿失,对众生没有太大帮助。其实,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人的闻思修,就是利益众生。
在现实生活中,每个人都会面临一些用钱也无法解决的问题。有了这些问题,内心若不坚强,就会有痛苦。无论多么有钱,多么有权,也感觉不到幸福。西方哲学讲,人的生存意义,是追求幸福。佛教也认为,我们的生存目标,应该是追求幸福。成佛,就是绝对、永久、究竟的幸福。
我们要明白,六道轮回不是造物主或任何人格化的神所创造或安排的,也不是无因无缘的一种偶然,而是存在着因果关系的。其中最重要的因就是我执。
凡是修解脱道的人,必须要有出离心。如果没有出离心,就无法与轮回分手。因为,在出离心没有培植出来之前,我们就只有与出离心的违品——贪欲轮回相依相伴。而这个贪欲,就是我们流转轮回的主要因素。
如果有朝一日我们能站在轮回边缘来回顾现在的一切,就会真相大白——原来自己所经历的种种坎坷、百般艰辛,以及爱恨情仇、酸甜苦辣,都只是一场梦境而已。
尽量把散乱的时间压缩,挤出时间安排到闻思修行上,这样最终的受益者是我们自己,这才叫作自给自恩。
有了无明,就产生了人我执;因为有了人我执,就希望自己能够快乐;为了得到快乐,就需要很多能够产生快乐的事物;在去争取这些事物的过程中,就会伤害到其他的人,所以会造业,可能造善业,也可能造恶业。
宗喀巴大师在此告诉我们:“修后于诸轮回福,刹那不生羡慕心”。 在修好四个外加行以后,即使在刹那之间,也不会对世间凡夫最想望、最欣羡的名利、享乐等各种轮回福德生起羡慕之心,因为我们已经知道这些只是生存的方法而已。
体会到的境界和知道的知识二者,效力是有着云泥之别的。就像世间很多知法懂法的人也会犯法一样,知识不能解决问题。我们需要的,是把书本上的知识,理解转化为体会、体悟。 怎样把知识转化为体会呢?必须打坐修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