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学佛修行的中期,要清楚地认识自心的本性。在修行的道路上,懂不懂天文、地理、医学、哲学、艺术等都没关系,但在修行的中期阶段,必须要认识自己的心到底是什么。从佛教的角度来讲,视觉、听觉、触觉所感知的一切,不是造物主在操纵,而是我们的心在创造、在主宰。认识心的本性,实际上就是开悟、就是明心见性。
年轻的时候,要从长计议。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分配时间,一部分用来闻思修行,一部分用来工作、生活、学习和娱乐,让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丰收。虽然精神生活包括宗教、艺术等,但佛教徒的精神生活当中的大部分,应该是闻思修行。
很多密宗上师在传法之前,会先问你有没有修完五个内加行,如果说修完了就可以传;一般不会有人问你有没有修外加行,所以有些人就把四加行丢了,只修五加行。这样的修法不是很好,以后大家无论是刚开始修加行也好,或者是重新修也好,还是先修四个外加行。
若你觉得轮回还不错,就不会想跳出去;如果意识到,虽然我目前还没有发现太大的问题,但轮回里却有很多非常恐怖的境遇,我也有可能遇到。如果你有这种想法,就一定会想办法找寻出路,这就叫做出离心。
在这个世界上,除了证悟的圣者以外,没有一个人不恐惧死亡,可大家都自欺欺人地觉得死亡离自己很远,故而不做任何准备,这是非常幼稚的想法。
戒杀放生虽然是佛陀对佛弟子的最低要求,可做起来却并非易事,若能无惧艰困、难行亦行,其功德也远远超越了守持盗、淫、妄戒的功德。
菩萨特有的、不共的见解,就是知母、念恩、报恩。这个见解的根源,首先就是要毫无疑问地明白:所有的众生都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;其次还要意识到,这些众生在做我们父母时,与现在的父母一样,宁可自己挨冻受饿、造作恶业,也要让我们吃饱穿暖,对我们恩深似海。
仅仅从世间的角度来说,佛法所强调的自由、和平、平等、民主、真诚、环保、素食、卫生、节约等理念,也是真正的跨世纪思想。因此,我个人认为,对任何人来说,没有机会读佛书都是人生最大的遗憾。
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死亡,必须坚持不懈地寻找一个能解决生死问题的应对方法。在寻找方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,无论医学、科学、哲学等任何世俗学科,都没有行之有效的脱离生死轮回的办法。最后,我们将信任的目光投向了佛陀。通过学习,我们知道并相信,佛不仅能给我们带来一些生活上的方便和现世的利益,而且可以让我们从轮回中获得解脱。
平时供佛时,供品的多寡与质量要视个人的能力而定。当然供品越好,就越有功德,就越能积累资粮。如果没有条件,那么供沙石也是可以的。可是如果有能力却不尽力供养,将最好的留给自己,次等的供养佛,这样不仅不能积累资粮,还可能有忽略供养或是有贪着之心的过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