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到他人闻思修法、行善积德时,要生起欢喜心,而非嫉妒心。随喜是一种强而有力的积累资粮方法。譬如,假如有人供斋给僧众,旁人虽然没有供斋,但如果能诚心诚意地随喜,则双方得到的善根功德是完全一样的。
当自己失去某个心爱之人或物,感到痛不欲生的时候,就打坐去思维:失去的东西能不能恢复呢?如果能恢复,那就不需要像现在这样伤心欲绝,只需恢复、还原就可以;如果永远都不可能恢复如初,那我就只能面对、接受这个现实。
无始以来,我们的心已经串习了各种贪嗔痴烦恼。倘若不先调伏自己的心,而企图去调伏一个野蛮霸道的人,就是迷乱的,也是不可能的。 佛教的原则,是先调伏自己,再调整别人。唯有调整好自己的心以后,才有能力去改变别人。以这样的次第去做,利他才会成功。
佛教是讲缘起的。无论是心还是外境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。我们生生世世身陷轮回,也有身陷轮回的因缘。如果不需要因缘,那岂不成了连佛也会流转轮回?可见,无因不果,无缘不生,凡事产生的背后皆有因缘二字。
在学佛的初期,我们一定要行善断恶,不能对什么都不执著,而是要用好的执著来推翻坏的执著,要借助善业的力量来消除不善业的力量。
没有证悟的时候,要通过忏悔罪业和积累福报等方法去证悟。证悟以后,唯一最重要的,就是放下一切去培养、保护证悟的智慧。除此之外的一切行为,都没有那么重要了。所以,我们一定要懂得抉择轻重缓急。
现在有些人虽然也信佛,但他们学佛的目的,只是为了今生的健康长寿,生活美满;层次高一点的,就是为了下一世不受苦,不堕地狱等三恶道,能再次投生于人天道,安享各种人天的福报。这些学佛的目的,根本不能叫做学佛,因为这些发心与修法,是与外道共有的。
大乘佛教虽然也要断除贪欲,但大乘佛教认为,所有烦恼中最大的祸害是嗔恨心。因为大乘佛教的宗旨是发菩提心,利益、度化众生。菩提心的基础就是大悲心,大悲心与嗔恨心是矛盾、对立的。所以,修学大乘佛法最关键的就是要控制嗔恨心。
以前阿底峡尊者进藏传菩萨戒时,当地的高僧大德每人手中只拿着一条小小的哈达去受戒,阿底峡尊者就说:“你们的供品太微薄了,这样是不可能生起菩提心的!”这句话就说明,如果没有积累资粮,菩提心就无法生起。
我们必须认识自我,要静下来好好思考、好好修行。我们都是凡夫俗子,都有积重难返的陋习。在陋习上面,又增加了半路学来的迷乱知识。只有扔掉迷乱知识、铲除陋习,才有生起出离心、菩提心的希望。
如果要解脱,必须证悟空性,无论困难有多大,都一定要知难而上,这是最后冲刺的一关。早期要过的关是出离心和菩提心,在出离心和菩提心完全具足以后,还要过证悟空性这一关。即使已经圆满了出离心和菩提心,如果没有证悟空性,离解脱就还有一定的距离,所以,我们最终必须证悟空性。
通过推理可以知道,人的肉体内外,包括心识,全都是一刹那一刹那地生灭。一刹那有多长?它不是一分钟、一秒钟,而是整个世界的时间概念中最小的单位。即使在这么短的时间里,人依然在生灭。从诞生到现在这一刹那之前的一系列刹那都已经过去了、不存在了。